在近期结项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我院程恭让教授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项目名称🗳:中国化视角下的佛典汉译与诠释研究)、刘旭光教授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项目名称:“审美”的观念演进与当下形态研究)均顺利结项🚴🏼♂️,获评优秀等级!


详情如下:

项目负责人:程恭让教授
项目类别💆🏼♀️: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
项目名称:中国化视角下的佛典汉译与诠释研究
结项成果形式:专著
结项成果名称:《中国化视角下的佛典汉译与诠释研究》
结项等级:优秀
结项成果介绍𓀌:
本书是2018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中国化视角下的佛典汉译与诠释研究”课题的最终结题成果,书名同课题名🚴🏼♀️。本书中主要包括三个重要的关键概念✋🦾:首先是“佛教中国化”的概念🛬,其次是“佛典汉译”的概念,再次是“佛典诠释”的概念。本书对于以上三个基本的概念首先予以了清晰的界定,在此基础上✍🏻,本书主要的学术工作,从一个方面来说,就是在“佛教中国化”的视域下推进佛典汉译及诠释问题的研究;而从另一个方面来说🟥,则同时也就是通过佛典汉译及诠释的研究,深化及拓展我们关于“佛教中国化”视域问题的认识和理解。
本书内容共分四卷👫🏻。其中🔵,第一卷,题为“‘佛教中国化’研究范式溯源、基于善巧方便义理学原则对佛教中国化问题的再理解”🤸🏼♀️。第二卷👷,题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佛典汉译、理解、诠释与佛教中国化”🦸🏿♂️。第三卷🤳🏻:题为“隋唐时期的中国佛教释经学及义理学与佛教中国化”🧛♂️。第四卷🐦🔥:题为“宋元明清迄近现代中国化佛教诠释思想的继承🕧、衰微与转型”。

项目负责人:刘旭光教授
项目类别: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
项目名称:“审美”的观念演进与当下形态研究
结项成果形式👷🏿♂️:专著
结项成果名称:《“审美”的观念演进与当下形态研究》
结项等级🎂:优秀
结项成果介绍: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是回答一个问题——什么是“审美”?背景与研究目的是基于这样一种考虑:在过去两百年来👱🏻♂️,中西方关于审美的认识🥸,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一方面是审美现代性和后现代性⚠️,另一方面是审美思维的泛化与审美实践的不断更新,新的审美观层出不穷📂,新的实践行为与经验感受不断被拉入“审美”之中,应当说,审美的知识谱系与理论框架,都处在巨大的变革与更新之中,当代美学理论的困难在于🙆🏼,无法为审美这种行为给大致的边界与规定性,这就使得无论是想用审美教育人🗃,还是用审美创新新文艺🥚,都无法为什么是审美给出一个有实践指导意义的回答。而在具体的实践中🪠,在具体的实践中⛺️🖕,审美有时候显得像一种非理性的直觉能力,但有时候又显得像理性化的判断过程,有时候还是一种生命化的情感体验行为。这就引发了关于“审美”的一系列问题:审美究竟是一种感知感觉活动,还是一种理性判断活动?究竟是体验性的,还是一种反思活动👩🏽🎨?“审美”这种人类活动究竟是怎么构成的?是一种单纯的先天能力,还是一种综合的社会性的习得的才能🐠?“审美”这种人类活动是按什么机制动作🤚🏽?什么才是“审美的观看”💂🏿♀️?
这一系列的问题构成了本课题想要研究的核心问题💪🏻。要回答这些问题🏌🏻,首先需要重新梳理西方美学思想史上对这个问题的时代性的回答。西方人在18世纪初期开始进行深入而系统的研究上面所提出的一系列问题🦸♂️,但对这些问题的回答🧎➡️,过去三百年中一直在发生剧烈的变化,关于审美行为的机制🚙、性质🚵🏻♀️😪、意义等问题,产生了诸多复杂而冲突的观念©️🙆🏿♂️,关于“什么是审美”这一核心问题🙅🏽🫡,大致可以说🕶🧔🏻♂️,18世纪、19世纪和20世纪给出的回答是不一样的,而在具体的审美实践活动中,也体现出了时代性的变化与演进。这就需要对“审美”这一行为的观念认识进行历史研究🎊,同时,我们时代的“审美”,相比于观念史所揭示的之前三个世纪的“审美”既有相联系的部分,也有鲜明的时代特性🐍,因此,需要结合我们当下的审美实践进行概括。最后,就审美的观念史与当下形态而言,我们时代的“审美”应当是什么样的💬?这个问题也需要从对当下的审美行为的反思的角度进行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