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English
  • 会议室预订
  • 电子邮件
  • 杏宇平台

    南方科技大学王晓葵教授应邀来我院讲学

    创建时间✋🏼🧭:  2019-05-13  聂林媛    浏览次数:


    5月10日上午🤱🏻,南方科技大学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王晓葵教授应邀为我院师生做了一场题为“遗产化与日常化——记忆表象化的意义呈现”学术讲座。讲座由中文系黄景春教授主持,中文系梁奇副教授、石圆圆博士、陈冠豪博士🥛,图书馆夏明宇博士🤽🏿‍♂️,以及三十余位博、硕研究生参加了此次讲座。

    王晓葵教授现任中国西南民族研究学会灾害人类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民俗学会常务理事,长期从事文化记忆研究。讲座伊始,王教授认为当下文化记忆的研究,契合民俗学科从注重传承母体到朝向生活现象的研究范式转型趋势,提供了拓展民俗学研究路径的多种可能性🧔🏻。他指出文化记忆是通过固定的节点🧗,将重要的事件以文化形式(文本🏝👨🏽‍🎤、仪式、纪念碑等)以及机构化的交流而延续的记忆⚇🤔,具有不断的重构能力,而“遗产化”与“日常化”正是文化记忆组织生成、意义实现的重要路径和显现方式。随后,王教授重点围绕这两个路径进行解读阐发。

    “遗产化与遗产化时代的记忆表象”板块中,王教授认为遗产化是人类将自身过去的痕迹赋予价值和意义,并且基于当下想象和判断过去的主体性行为,当下已经进入了遗产评估表象化的时代。他列举了诸如华盛顿纪念碑、日本広島市“久地村忠魂碑”各类纪念碑等战争记忆遗迹,日本端岛煤矿等为代表的工业遗产,日本白川乡五箇山合掌建造集落为代表的世界遗产,阐述了遗产化时代战争记忆的多样化与多层性🧑🏽‍🎨🧖🏿‍♀️,记忆表象建构主体多重性、价值差异性以及遗产化过程中各方力量的制衡博弈等观点。

    “‘事件’的日常化构造与记忆”板块中🧑🏼‍🏫,王教授认为战争、灾害、事件等“一次性”事象通常不是民俗学的研究对象,但因为“事件”能以记忆重构的方式呈现意义价值🧝🏿,在随后不断的叙述重复中成为“日常性”的传承行为。诸如端午节和寒食节的由来,体现了一次性的“事件”通过转化成文化记忆🕍,进入日常生活,成为民俗传承的一部分🏋🏽‍♀️。同时,王教授认为诸如小孩丢失🪣、自杀等极端事件产生实际上蕴含着导致此结果产生的“日常性”逻辑🟢,日常生活的意义总是在非常态的事件中凸显,日常性的构造也因此揭示🦫🦟。随之他以灾害🧟、疾病前后的日常生活对比,认为通过“事件”👶↔️,日常生活获得了反思和自觉的可能。

    在提问环节🌱🛶,现场师生就民俗主义与记忆遗产化的联系区别,个人记忆、集体记忆与公共记忆关系⚫️,日常性逻辑的存在形态与显现方式,如何在民俗学中应用记忆理论等问题与王晓葵教授进行讨论,王教授一一进行解答。讲座在一片热烈互动的学术氛围中圆满结束☝🏿。(范沁钰供稿)

top
  • English
  • 会议室预订
  • 电子邮件
  • 杏宇平台
杏宇专业提供:杏宇等服务,提供最新官网平台、地址、注册、登陆、登录、入口、全站、网站、网页、网址、娱乐、手机版、app、下载、欧洲杯、欧冠、nba、世界杯、英超等,界面美观优质完美,安全稳定,服务一流,杏宇欢迎您。 杏宇官网xml地图
杏宇 杏宇 杏宇 杏宇 杏宇 杏宇 杏宇 杏宇 杏宇 杏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