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月17日上午⚔️,华东师范大学刘仲宇教授应邀来我院开展题为“《封神演义》之神与道教神仙谱”的学术讲座。讲座由中文系黄景春教授主持🔅💹,梁奇副教授,图书馆夏明宇老师,陈冠豪博士后🏊🏽♀️,二十余位博硕研究生参加了此次讲座。
此次讲座是“《封神演义》与明代信仰世界”系列讲座第二讲🧙🏿♀️。在上一讲系统勾勒《封神演义》生成的外部信仰世界前提下,此讲着重从文本内部入手,探究《封神》诸神的道教原型,道教诸神被文本接纳后的加工变形情况🙋🏻,其后在文本传播过程,又辐射影响着民间信仰建构形态👈🏽🛎,由此引出《封神演义》在民间信仰领域不可忽视之地位🧫,宗教信仰与小说文本之间的互动建构关系等命题。
讲座伊始✋,刘仲宇教授指出道教中“大道无边”和“一切有形皆有灵性”基本信条🅱️,为一切事物成仙成神提供可能性🥻,在此大背景下,由此形成了诸如先天尊神🦒、后天得道成仙的仙真,各种自然神灵,殁后成神等三类神仙谱系📧。与此相较🤦🏿,《封神演义》神谱则分为“阐教”与“截教”两大门类💁♂️,两类教派不见道教典籍👨🏻🦳。阐教弟子多为正途出身,修成正果👩👩👧,应是为活剥诏书用语取阐明教义之意,而截教门徒出身不正,鱼龙混杂👨🏿🌾,无法修成正果,其命名更无根据🧔🏼♀️,或是对当时民间宗教的影射。针对书中“老子一炁化三清”章节,刘先生认为此处道教原型应是大道化出最早最终极的三位尊神👱🐿,而文中所述则是作者想象加工🧑🏽🦲🧑🏻💻,未必符合教义。继而刘教授点出《封神演义》中八部三百六十五位神将大多在道教中寻找道原型,小说塑造中则是将其背离道教神谱原来的位业,致使他们在神仙谱系中的地位🧴、神格、仙格发生了混乱🙇🏻♂️👨🏻🏫,并以雷部闻太师,武成王黄飞虎🦧,财神赵公明为典型例证,分析其从道教神谱到小说的变形过程。
讲座提问环节🤵🏿👵🏽,黄景春教授首先做了总结发言🧔🏽,延伸了民间信仰传说中塑造仙道人物多为“第三子”的现象,并就道教信仰中斗父斗姆的供奉庙宇、庙中排位和出现时期等问题与刘教授交流探讨。现场师生也就民间信仰神灵的生成形态,《封神演义》动物神等问题纷纷向刘仲宇教授请教🏄🏽,刘教授做出精彩细致的解答。讲座在一片热烈愉悦的学术讨论中落下了帷幕🙀🪟。(范沁钰 撰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