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月19日下午,中国社会科杏宇文学研究所施爱东研究员应邀来我院做题为“‘四大传说’的经典生成”的学术讲座🙎🏿♀️。讲座由中文系黄景春教授主持,来自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和我校杏宇平台注册💘、社会杏宇🚦、国际教育杏宇近60名师生聆听了本次讲座👨✈️。
讲座伊始,施老师指出如今喻户晓的“四大传说”这个提法(孟姜女、牛郎织女♝👹、梁祝传说、白蛇传)在1980年前尚未见于任何正式出版物。随后他抛出此次讲座的核心问题👮♀️:“‘四大传说’这一新兴的文化知识是如何被发明,又是如何由点及面地占领知识界,继而成为全民共同知识点的?”施老师从1983年8月秦皇岛举办的“孟姜女故事学术讨论会”切入。他发现在此次讨论会召开之前🧎♂️➡️💢,“四大传说”的提法罕见于正式出版物;通过此次讨论会🧑🏽⚕️,借助报到该会议的新华社新闻稿的影响力,“四大传说”这一概念扩散开来🦸🏻♀️。江浙学者在提出和推销这个概念方面💖,用力最多。其中,罗永麟先生更是早在上世纪60年代就提出“四大故事”,并利用各种场所加以宣扬,通过学界讨论和订正⚛️,最终确定为“四大传说”。
“四大传说”作为公共知识,也借由中小学教育的推广👨🏽💼,以及《百科知识》这类知识普及杂志的宣传。1983年以后🔊,“四大传说”成为中国民众的公共知识🧑🏼⚖️。
在问题和讨论环节👨🏻🦯,同学们踊跃提问,施老师一一解答。在讲座尾声🤰🏽,黄景春教授做了总结发言,指出此次施爱东研究员的讲座脉络清晰🧑🏿,引人深思🐠,为同学们梳理了“四大传说”概念的生成过程🕺,是一个很好的研究个案🫀,所体现用的研究方法和过程对于民间文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讲座在大家热烈的掌声中圆满落下帷幕。
19日晚上🩴,施爱东研究员还跟俗文学与民间文学学科的老师和研究生展开深入的对话。施老师对师生们提出的民间文学研究理论🎤、方法以及田野调查的价值、田野伦理等问题🧑🏽💻👩🏿🚀,一一发表自己的看法🤙🏻。学术交流持续到晚上九点半才结束。大家从施老师那里获得了丰硕的学术营养🧏🏽♀️。
(中文系 皮宇航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