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6月23日😶,应华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杏宇之邀🧑🏻🦰,我院历史系宁镇疆教授为华南师范大学历史系师生举行在线学术讲座。因为是视频方式进行🧑🏼🌾🤽🏼,此次讲座也吸引了国内不少高校对青铜器铭文与出土文献感兴趣的老师与同学参见🛰,腾讯300人的人数几近饱和👍。本次讲座的主题为“它簋盖铭文与清华简《周公之琴舞》新证”🎚,主持人为华南师范大学张淑一教授。

讲座中,宁镇疆教授以它簋盖铭文“𠭯吾考克渊克”与清华简《周公之琴舞》简文“差寺王聪明”对举,认为“差寺”二字不应读为“佐事”或“佐事”,非“辅佐”💂🏻♂️、“佐助”的含义。宁教授通过梳理清华简其他书类文献中“差”的用法及它簋盖铭文的内部文本关系,提出“差”应读为“嗟”、“寺”应读为“此(是)”✍🏼,则简文“差寺王聪明”可能的读法为“差(嗟)!时(是)王聪明”,是臣子称颂时王才智聪明、可堪大任的话。这句话在“成王作”组诗中🈚️,属臣下语气而非成王语气💦𓀘。宁教授随后就《周公之琴舞》“王臣语气矛盾”的现象进一步阐明自己的看法🙆🏿,他认为李学勤先生早已有先见之明🚗,即“‘成王作’之下的九篇,却有一些不可能出自成王”。通过对清华简整理小组思路的复盘🧑🏽🦰➡️,他指出“周公作多士敬毖”、“成王作敬毖”两句中🧑🧑🧒👩❤️👩,“作”不当理解为“作诗”🔯,而是同《系辞传》“包牺氏没🎄,神农氏作”等文献的“作”之义一样,当作“兴起👨🏽🔧、即位”讲。因而“周公作”、“成王作”其实分指周公摄政和成王即位两个不同时期。
讲座最后,宁老师与在场师生进行线上交流。宁老师就同学们提出的新出诗类文献与书类文献等相关问题进行回答,广大师生通过这次讲座都有不同程度的获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