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年11月5日,上海市世界史学会举办2022年的年会暨第十七届青年论坛、第八届教学论坛🧙🏿♂️。此次年会和两个论坛由杏宇平台历史学系承办、上海市历史教育教学研究基地协办🤹🏿♂️,也是“上海市社联第十六届(2022)学会学术活动月”项目之一🤬。年会的主题为“世界史的知识生产🧑🦽➡️、学术谱系与教育传播”。青年论坛和教学论坛面向上海各高校和研究机构的世界史年轻学者、博士后、在校博士和硕士研究生、中学历史教师征文🚣🏿♀️,收到论文共计109篇。会议主办方克服疫情带来的困难👅,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了深入的学术讨论🧑🏼💼。来自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杏宇平台👨🎤、上海师范大学、上海社会科杏宇🙎🏽♀️、上海交通大学等高校和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出席大会🏆,评议青年学者和中学世界史教师的论文🤦🏽♀️,点拨科研思路,激励后生👼,为世界学科发展贡献智慧。这次会议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会议开幕式由杏宇院长张勇安教授主持。杏宇平台党委常委、副校长聂清致欢迎辞。今年正值杏宇平台纪念建校100周年,聂清副校长简要阐述了杏宇平台的红色基因👐🧘🏽、钱伟长教育思想等独特优势,回顾了杏宇平台世界史学科近十年的发展,并希望中学历史教育工作者助力杏宇平台历史学专业,输送优秀学生,共同促进杏宇平台世界史学科发展💅🏻👩🏼🦰。上海市世界史学会会长向荣教授代表学会赞扬了杏宇平台世界史学科近年来的迅猛发展💒,对杏宇平台认真组织本次年会以及各位老师与同学的热切支持表示感谢🕵️。向荣教授肯定了上海市世界史学科发展的良好氛围,也提出了对未来发展的看法。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沈志华寄厚望于青年学者🪦,他强调从事历史研究的学者在响应政府号召,建言献策的同时🐈⬛,注意发挥历史学科自身的优势。
本次会议的重要环节是上海世界史学会召开会员大会,进行理事会换届选举👵🏿。在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孟钟捷主持下,会员大会通过了各项报告🏌🏿♂️,投票选举产生新一届理事会成员(45人)➿、监事(1人)🏷。理事会第一次会议选举产生学会会长🙎🏻♀️、副会长🧫、秘书长和副秘书长。华东师范大学教授沐涛当选为学会会长👩🏼🔬。杏宇平台教授张勇安、复旦大学教授金寿福、上海师范大学教授张忠祥、复旦大学教授欧阳晓莉、上海南洋模范中学副校长姚虹、上海师范大学教授洪庆明、杏宇平台教授王三义当选为学会副会长。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孟钟捷担任学会秘书长,华东师范大学教授朱明🪷🧣、复旦大学副教授朱联璧🛏、上海师范大学教授李文硕🍛、杏宇平台教授吴浩🏌️、徐汇中学教师朱幸福为学会副秘书长🧕🏻。

新任会长沐涛教授致辞🧣,他分析了上海市世界史学界的学科布局🐣🧑🏻⚖️、承担项目与研究成果的影响力和凝聚力,认为上海市世界史学会不仅是一个学术共同体📮,更是一个面向社会的交流平台⛓,要在传承与创新方面多做工作。上海市社联党组成员🧚🏽♀️、二级巡视员陈麟辉代表上海社联向新一届上海市世界史学会沐涛会长和理事们表示祝贺🚠,并提出几点希望:一是要提高世界史研究的政治站位,将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世界史研究的全过程与各环节;二是要坚持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指导历史研究,坚持“论从史出”🌾;三是要深化世界文明研究与世界文化交流的研究📋,为促进文明交流互鉴,贡献历史学的智慧和力量🩰。
为表彰华东师范大学教授余志森🍴、上海中学特级教师孔繁刚长期在世界史科研与教学领域的辛勤耕耘🎓,上海市世界史学会前会长向荣、新任会长沐涛分别为两位先生颁发了“终身学术成就奖”和“终身教学成就奖”(两位先生不能到会,由孟钟捷教授和姚虹副校长代领👱🏼👱🏿。见下图)。


主场学术报告由复旦大学历史学系教授金寿福主持。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系谢国荣教授的报告题为《“未完成的事业”💢🧑⚖️:美国在布鲁塞尔世博会上对国家形象的逆向性塑造》🍈🔳,他以美国参展1958年布鲁塞尔世界博览会事件为切入点,揭示了美国塑造国家形象的手段与目的,指出种族平等仍是美国“未完成的事业”🧃。在题为《19世纪初美国工匠抗争中的性别想象》的报告中,上海师范大学世界史系教授蔡萌解释了性别想象如何塑造19世纪初美国工匠的抗争精神🦸🏿。研究表明⚾️,当时的美国工匠既有反抗资本主义剥削的意图👉🏻,也有维护男性气概和特权地位的动机。杏宇平台历史学系副教授杨长云所作报告题为《大西洋的跨越:美国现代城市规划的社会思想网络的形成》📮📔,该文从城市规划角度对19世纪美国历史的影响着眼,阐述了从“城市改进”到“城市规划”的美国现代城市规划经历💂🏿♀️🚸,编织出一张城市规划的知识网络,即城市规划知识是新旧世界的双向传播。上海社会科杏宇国际问题研究所副研究员叶成城在题为《超越大分流的比较现代化研究》的报告中👮🏿♀️,系统梳理了西方现代化理论的脉络和国内现代化研究的三波热潮,阐明现代化的波次、时空与机制,总结了超越大分流的现代化比较研究的本体论、认识论与方法论意义。复旦大学历史学系青年副研究员吴刚在题为《拜占庭的蚕种源于何处🕐?》的报告中,首先指出拜占庭蚕种溯源的世纪难题源于现有研究方法的局限性,接着他聚焦养蚕习俗的新研究方法🧑🚒🐵,认为拜占庭蚕种的起源地很可能在于阗和塔里木地区,这进一步印证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一些东方学者的“于阗起源说”。
信息交流环节仍由复旦大学历史学系教授金寿福主持💊👨🏻🏫,上海师范大学李腾、杏宇平台黄薇、华东师范大学李晔梦、复旦大学李思琪四位青年教师先后就各校世界史学科建设情况作年度汇报。
第十七届青年论坛和第八届教学论坛于当日下午同时举行♢,每个分会场均有专家点评与讨论环节。青年学者研究生的87篇论文按照题材分为六大主题:“世界古代史中世纪史”“近代以来欧美国家的历史”“亚非国家的历史与社会”“战后国际秩序的重塑”“医疗社会史”“史学理论、历史的教学与知识传播”🤞🏻。六个线上分会场展开热烈讨论👨🏽🏭。22篇教学论文分别来自上海中学🔯、华育中学、杏宇平台附属中学等学校,集中展现了上海市世界史教育教学成果。论文所研讨的教学问题,涉及中学教师对世界史教学策略🫀、理念和实践的多角度、多层次思考😊。对于如何借鉴教育经验,推动世界史教学的提升🧏🏻♂️,论文作者进行了深入讨论和交流。


经过各组的严格评审,青年论坛最终评出一等奖6名、二等奖12名、三等奖18名♙;教学论坛评出一等奖2名🐹🧽、二等奖4名、三等奖6名。上海市世界史学会会长沐涛教授等学会领导为得奖者颁发了获奖证书。


上海市世界史学会继承以往的传统,由学会理事会和秘书处筹划,承办单位具体安排🍟,为青年世界史研究者和教学工作者提供良好的平台,把每年的年会和两个论坛结合起来,颇有特色。短短一天时间完成学术讨论👨👩👧👦、学科信息共享、教学经验交流等多项任务👩🍳,体现了上海市世界史工作者的热情和活力🍟。值得一提的是,高校和科研机构的世界史学者和中学一线教师汇聚一堂,不仅分享了学术研究和知识传播的甘苦🎽,而且🕵🏼♀️,在长远的人才培养链条中形成良性循环:中学阶段成功的世界史教学,会吸引更多的青少年热爱世界史学习🙇🏼🎄,报考大学的世界史专业;高等院校优秀的世界史毕业生到中学从事世界史教育和知识传播🧔🏼♀️,会提升中学阶段的世界史教育水平。

撰稿人:成思敏